最新消息
慶陽北石窟寺:甘肅唯一,全部佛像用石雕造型 | 2024-02-20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baidu.com/link?url=TSXic1JTofXY0uLCZxFYimktBqsVzWg4mOLtWN900T8brquRoYQi42j7mBb2hqEKu23x96C_Q2aL-Uwo_5b9cqaSuKzZsRnBh91daKlsfUW" 開鑿于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坐落于茹河蒲河兩河相匯之處的覆鐘山下,距慶陽市區25公里處,因其開鑿規模大、窟內石刻佛像生動、技藝精湛,與莫高窟、炳靈寺、麥積山并稱為甘肅四大石窟,并于1988年被評選為國家級文保單位。n01n從慶陽的鎮原縣去往西峰區,大約55公里的車程,一路相伴的是那條名為茹河的潺潺小河。n出鎮原縣城,沿茹河東去,川道變得愈來愈窄狹,茹河上游平坦河谷,到了此處川道收束,變得乖順。40公里后,在交口河鎮的覆鐘山前,匯入從慶陽市環縣發源而來的蒲河,至此,茹河完成了其171公里的全部流程。n從茹河到蒲河的連接川谷,曾有古道接續穿過,這便是絲綢之路關隴北道的主要支線——“茹河道”和“蒲河道”。可看到沿途的山體巖壁,大量分布著淡紅色的砂巖,在陽光的漫射下呈現出隱隱的玫瑰色。在這些質地柔軟的砂巖上,從北魏時期開始開鑿了眾多石窟,而坐落于覆鐘山的北石窟寺石窟,便是其中規模最為恢宏的。n在蒲水與茹水交匯的東岸,一座如銅鐘覆倒的山巒,山前有寺,這便是聞名天下的北石窟寺,和涇川縣的南石窟寺互為姊妹窟。n穿過北石窟寺廊柱高拱的大殿,前行數十米,覆鐘山鱗次櫛比的洞窟,便赫然出現眼前。在環山體長約120多米的黃沙崖壁上,窟龕密集,形如蜂房。n▲狀若蜂房的佛龕n工作人員介紹說,北石窟寺始開鑿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約公元509年,后經西魏、北周擴建,至隋唐、北宋,以及明清,不斷擴容增修,到現在已經有1500多年了。巖壁上有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身。現存大小窟龕308個,石雕造像2429尊,包括寺溝門主窟群,及其北1.9千米處的樓底村一窟,其南1.5千米處的石道坡、花鴇崖、石崖東臺三處石窟群,南北延續3公里。n02n北石窟寺是甘肅省境內唯一全部用石雕進行佛像造型的石窟,并且運用了我國傳統文化以及美術表現語言形式,在佛像的造型表現上,將石刻、浮雕以及雕塑藝術予以完美闡釋。n▲北石窟寺的精美佛像n北石窟寺石窟分上中下三層,其中以北魏奚康生開鑿的165號窟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它是以七佛為內容的大型窟,“開創了我國石窟藝術中七佛造像的先例”。n七佛之說源于北魏宣武帝時期,認為在釋迦牟尼以前,就已經相繼出現了六位佛祖,而釋迦正是繼這六佛之后在現在世界成就佛道的。將來還會有彌勒佛繼承釋迦牟尼降臨人世間。這樣就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佛陀崇拜體系。n165號 關鍵字標籤:神明像雕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