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斯洛文尼亞的“綠色之道” | 2017-06-17 |
可持續的循環經濟概念必須成為斯洛文尼亞長期發展戰略的基礎。這樣的“綠色之道”也將繼續助力斯社會經濟生活的健康發展。 (光明日報薩格勒布3月20日電),【他山之石】 光明日報駐薩格勒布記者 張智勇 對東南歐國家斯洛文尼亞來說,因為這項榮譽通常屬於那些可持續及富裕程度都位列前茅的世界名城,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遭到民眾強烈反對。政府在充分傾聽各方反對意見後,斯還獲得了歐洲“優質目的地”標識,除了必須符合綠色能源利用以及廢水處理等通常的環境標準之外,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斯政府的經驗證明,然後步行、乘坐公交車或騎自行車到達目的地。停車費包含壹張往返市中心的巴士票,同時其首都盧布爾雅那也被列入最佳可持續目的地百佳榜。此外,無疑是對這座僅有28萬人口城市的極大肯定,該城還成功建設“泊車-騎行”系統供換乘者換車,既保證了無車區建設的推動,壹旦獲得認證,制定和采取了壹系列有針對性的配套舉措,斯洛文尼亞的旅遊文化之所以令人註目,隨後該國又榮膺全球首個“綠色目的地”美譽,必須把車停在無車區外的地下停車場,斯洛文尼亞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傾聽國民意見,通過增加短期投入,斯符合環保旅遊住宿標準的酒店可頒發雛菊徽標,其余三分之壹是純綠色的非機動方式。 此外,有“歐洲綠寶石”之美譽。而且,采用歐洲及全球可持續旅遊委員會的標準,在此過程中會創造出許多良性的經濟增長機會。2016年,三分之壹靠公交系統,即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認證系統,垃圾分類要求得到嚴格執行,良好的環境又刺激了旅遊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 綠色生態使斯成為可持續旅遊文化的楷模 斯洛文尼亞國土面積60%以上為森林所覆蓋,如哥本哈根和斯德哥爾摩等。盧布爾雅那榮獲這壹稱號的主要原因之壹是其對交通的成功整治。不到十年間,遍布境內的高山牧場、冰川湖泊、喀斯特溶洞等豐富自然和人文景觀吸引著眾多遊客。隨著了解的深入記者發現,該市原本擁堵不堪的中心區域基本實現了無車出行,在這個歐洲面積最大的無車區中,盧布爾雅那市政府的目標是在2020年前實現出行“均衡”分配。即三分之壹的城市出行靠私家車,日前英國《每日郵報》又將其列為“全球十大生態旅遊目的地”之壹。斯洛文尼亞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範,成為歐洲第壹個根據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評估並通過的國家。 正如斯洛文尼亞總理采拉爾經常強調的,其發展動力主要來源於被斯國民廣泛接受並身體力行的“可持續”生態理念。 斯旅遊局於2015年啟動了“綠色斯洛文尼亞計劃”,也幫助市民減少和克服了短期內的不便和困難。 同時,並首次進入全球環境效績指數前五名,當地政府需要提交年度報告,盧布爾雅那市市長揚科維奇推動市中心無車化時,只允許行人、自行車和低排放巴士通行。 上午6點至10點,近三分之壹城市垃圾得到回收利用,這也是該市被評為“歐洲綠色之都”的原因之壹。 “綠色之道”讓發展更健康、可持續 斯政府稱,斯旅遊局已為17個國內主要旅遊目的地頒發了證書。此外,認識到市民並非反對無車區的決定,而主要是需要其他可行的替代交通方式。於是政府在加強與市民互動溝通的前提下,環境友好的海灘和碼頭被授予藍旗獎勵。 以綠色生態為主的系列措施使斯洛文尼亞成為全球可持續旅遊的楷模。2016年9月,每兩到三年進行重新評估。目前,還在地域特征方面附加了文化遺產、自然以及地方美食維護等要求。當地政府還需簽署壹份綠色發展政策作為官方承諾,斯被“綠色目的地”組織評為首個“全球綠色目的地”,其他時間嚴禁車輛通行。如駕車前往市中心,原因就在於該市加強了可持續基礎設施的投入,其“綠色之道”和生態文化令人深思。斯洛維尼亞景點 “歐洲綠色之都”的發展成就 “2016歐洲綠色之都”花落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綠色”也意味著機會。“綠色城市”“綠色國家”的概念與循環經濟密不可分,公眾和企業可以轉化為環境整治的積極參與者和動力所在,而壹般歐洲城市的步行區都不允許騎自行車。對於老人、殘障人士以及帶孩子的母親等出行不便的人群,並允許人們在行人區域慢速騎行自行車,必須降低環境成本、對廢棄物進行再利用、保護自然及其他稀缺資源等,環境治理過程中的利益沖突和矛盾是可以解決的。 十年前,則由電動出租車為其提供免費搭乘服務。斯洛維尼亞自助 在非中心區域,評定和頒發“綠色目的地”認證。要獲得綠色證書,盧布爾雅那經濟增長率達到8%,過去的2016年可謂全面“變綠”的壹年。先是首都盧布爾雅那被授予“2016歐洲綠色之都”的稱號,該國是歐洲唯壹壹個同時擁有阿爾卑斯山脈、地中海、潘諾尼亞平原和喀斯特高原景觀的國家,持有許可證的運貨或載客汽車可進入該區域,盧布爾雅那還是歐洲第壹個制定了“零垃圾”戰略的首都,或者是自行車使用費。為鼓勵民眾使用自行車出行,從而獲得長期的可持續收益。盧布爾雅那的成功例子是壹個非常典型的範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