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用數字化筑造 民營口腔市場“護城河” | 2021-03-24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new.qq.com/omn/20200710/20200710A0AP1700.html"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口腔專科成為最后一個復工的醫療專科,民營口腔醫療市場面臨巨大挑戰。7月8日,暨大穗華口腔上線“企業口腔醫院”,并與首批28家廣州企業簽約,被業界視為積極自救的舉措之一。民營口腔將如何應對和調整未來發展策略?暨大穗華口腔醫療集團副總裁林建平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透露,疫情之下民營口腔市場面臨重大變革,互聯網和數字化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疫情下民營口腔機構“壓力山大”口腔治療過程中,高速渦輪牙科手機及口腔潔治器等專科設備在工作時會產生大量水霧、飛沫或氣溶膠,極易導致疫情蔓延。因此,相對于其他醫療專科,口腔專科的復工復產最為緩慢。林建平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后,醫院直到3月15日才開出急診,4月15日恢復門診。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診療量下滑達35%左右,業務收入也同比下滑30%。“整個2—3月份,基本處于停診停業階段,醫院只能通過開設線上問診,為患者提供一些居家護理的指導。”一方面門診量下滑,營收減少,另一方面租金、人工等成本需要持續支出,疫情給民營口腔醫療市場帶來的沖擊顯而易見,尤其是一些快速擴張的連鎖口腔診所,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第三方醫院管理咨詢機構廣州艾力彼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九成醫院存在資金壓力,民營醫院的處境更為艱難,近六成民營醫院的現金流支撐不足兩個月。“據我所知,今年上半年已經至少有不下十家口腔連鎖機構需要向銀行借錢渡過難關。”林建平透露。口腔市場面臨重新洗牌平安證券去年一份口腔系列專題報告顯示,口腔行業規模近千億元,即將迎來黃金時代。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急速擴張的連鎖口腔品牌遭遇巨大的成本壓力,面臨人才流失、資金流動困難等問題,資本也開始冷卻。林建平認為,未來五年口腔醫療市場會進入變革期。據介紹,中國民營口腔醫療市場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2010年之前,牙科市場主要以公立醫院為主;2010年—2015年,連鎖口腔品牌開始出現,市場也成為資本關注的風口;2015年—2020年可以說是資本熱捧期,同時牙科市場也迎來部分亂象。醫療人才培養跟不上,快速擴張導致“連而不鎖”等問題被市場詬病。積極自救,成為下半年民營口腔醫療機構的主要任務。林建平介紹,一方面,醫院在積極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公益活動,以深入社區開辦健康講座等方式,觸達目標用戶對接需求;另一方面,針對職業人群的牙科需求,上線“企業口腔醫院”,為簽約企業提供職工福利,也成為重要舉措。“我們會每年給簽約企業舉辦2—3場的口腔健康講座,企業職工也能享受多重福利,如原價口腔潔牙480元,簽約企業職工只需要100元,口腔檢查350元,也降為18元。”口腔醫療服務的剛需市場仍然不可小覷。“口腔專科也是疫情之后恢復較快的醫療專科,積壓的診療需求在醫院恢復門診后集中釋放,今年5月份醫院的診療量已經超出去年同期,”林建平介紹,一個突出特點是,老年人的牙科需求市場沒有受到疫情波及,“我們5—6月的老年患者診療量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8%。”投入千萬建設數字化平臺2015年6月,廣東科康醫療集團注資5000萬元資金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同創辦暨大穗華口腔醫院,公立醫院醫師全體到民營醫院“反向注冊多點執業”,創下醫療發展新模式。發展至今,暨大穗華口腔醫院已經開出5家院區,位于黃埔的第六家院區最近也進入試營業階段。“沉淀下來練內功,專注醫療人才培養,以及隨著5G時代到來,口腔醫療數字化將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今后的發展策略,林建平如此闡述。人才一直是限制口腔醫療市場擴容的瓶頸之一。“培養一名口腔種植醫生,從拿到醫生執業資格證開始至少要6—8年,而培養一名合格的正畸醫生,更是需要8—10年。”林建平指出,目前每年從醫學院校畢業的醫生人數,根本無法滿足新增口腔醫療機構的需求。廣州艾力彼的問卷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大部分醫院都在優化其運營模式,向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看齊,其中有55%的醫院選擇向線上診療拓展,有55.7%的醫院表示會加大人工智能、遠程醫療服務領域的投入。據介紹,暨大穗華口腔醫院計劃在未來五年投入1000萬元建設數字化和信息化平臺,推動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以筑造市場競爭的“護城河”。“數字化醫療技術的應用,可以將醫生的個人經驗標準化,利用精準的數據為患者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林建平表示,對于民營醫療機構來說,醫療質量控制管理體系建設至關重要。背靠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這家老牌公立醫院的成熟經驗,穗華口腔從誕生之初很大程度上就解決了這一問題。不過,這一模式未來是否能夠復制,市場仍在探索之中。南方日報記者嚴慧芳 關鍵字標籤:laperle.com.tw/診療項目/隱形矯正-隱適美/ |
|
![]() |